TUNG FANG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221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48/2341 (36%)
造訪人次 : 5130528      線上人數 : 10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TFI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163.15.40.127/ir/handle/987654321/2211


    題名: 莊嚴法相之傳承 - 張智清佛像雕塑
    The Inheritance of Solemn Buddha Statues – The Buddha Sculptures of Chang , Chih – Ching
    作者: 張智清
    CHANG, CHIH-CHING
    (東方設計大學流行商品設計系)
    貢獻者: 東方設計大學流行商品設計系
    關鍵詞: 佛教造像源流
    犍陀羅藝術
    秣菟羅藝術
    佛像雕塑
    The origin of Buddhist statues
    Gandhara art
    Mathura art
    Buddhist sculptures
    日期: 2019-06
    上傳時間: 2019-08-22 11:20:45 (UTC+8)
    出版者: 高雄市:東方設計大學
    摘要: 佛教造像之緣起,乃是植於憶念佛陀之功德,與宣揚佛法的基礎而產生。佛陀涅槃約五百年後,世人才開始形塑佛像,佛教藝術自此傳承與演化兩千餘年,締造了無數不朽之文化資產。當信眾瞻仰佛像時,攝受於莊嚴法相而生起崇敬之心,遵行教法解脫自在。本研究者因雕塑佛像而入佛門,在雕塑莊嚴法相時常思惟,慈悲的尊者容顏究竟為何?吾等又如何以具體形象,來詮釋覺者之無量智慧呢?
    台灣佛像雕塑藝師傳承漢傳體系,汲取前人技藝經驗,不免陷於故步自封之泥淖。爰此,本研究回溯佛教歷史源流,由佛法內涵而至佛教造像作分析探討;緬懷佛陀之生平事蹟與佛法基本教義,並追溯古印度佛教造像之發展,循著兩大佛像創始地-犍陀羅與秣菟羅,分析比對原始佛像藝術與南傳、北傳佛像藝術之造型特色,以此作為本研究者佛像雕塑之養分。
    佛像自創始以來,即是佛弟子對佛陀的一種情感寄託,藉由佛像來觀想佛陀之教誨,理解諸相非相而放下我執,佛像如同一片明鏡,雕佛同時也在雕自己的內心!綜觀上述之探討而知往鑒今,藝術創作不外乎心念,學佛之心一如寬廣無際,即心是佛。佛像雕塑者應 法 與 藝 兼顧,領會佛陀的教法方能下筆而有神,以此莊嚴佛陀之法相。
    關聯: 東方設計大學流行商品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顯示於類別:[流行商品設計系] 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張智清~碩士學位論文.pdf論文10787KbAdobe PDF1503檢視/開啟
    智清~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pdf授權書110KbAdobe PDF367檢視/開啟


    在TF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