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G FANG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219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848/2341 (36%)
造访人次 : 5136631      在线人数 : 4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TFI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163.15.40.127/ir/handle/987654321/2192


    题名: 茄苳鑲石柳技法結合藝術玻璃 -以傳統禮器為例之探討
    Jia-Dung Inlaid Shi-Liou Techniques of Combining Art Glass-The Case Study Traditional Ritual Instruments
    作者: 黃振豪
    HUANG, CHEN-HAO
    (東方設計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贡献者: 東方設計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关键词: 茄苳鑲石柳
    藝術玻璃
    複合式媒材
    傳統禮器
    魅力工學
    Jia-Dung Inlaid Shi-Liou
    Art Glass
    Mixed Media
    Traditional Ritual Instruments
    Miryoku Engineering
    日期: 2019-06
    上传时间: 2019-07-25 09:08:03 (UTC+8)
    出版者: 高雄市:東方設計大學
    摘要: 嵌木工藝源自於中國大陸,而在臺灣發展獨樹一格。清領時期民間諺語一府二鹿三艋舺,府城為臺灣最早開墾地區,即現今臺南市,嵌木工藝「茄苳鑲石柳」最具文化特色。此技法是使用二種木材的木鑲木,可分為平嵌與浮嵌兩種形式,其深色底與淺色圖案所營造出的效果十分鮮明,製作技術繁瑣,費時費工,導致技法傳承困難,於1976年後逐漸落寞,因此至1996年後完全被純木雕工藝技法取代。
    茄苳鑲石柳技法鑲嵌工藝在康熙至嘉慶年間(1662-1820)最為鼎盛,流傳至臺灣,可追朔的年代最早為1838年,總計約有357年歷史。早期為石柳、中期為狗骨仔、近期為臺灣山柚,近年來環境保護議題提升,鑲物木材生長不易,導致原料缺乏,因此透過茄苳鑲石柳技法與玻璃藝術的冷加工方式創新結合,模擬複合媒材的研究與製作,增加禮器的視覺豐富性,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傳統技藝,以創新設計使木器更具有可看性質與保存價值,藉由此方法結合藝術,讓茄苳鑲石柳工藝再次由府城盛行,發展至全國工藝界並打響臺灣民俗工藝技法。
    本研究以傳統茄苳鑲石柳與創新結合藝術玻璃為研究樣本,透過魅力工學之評價構造法(EGM)分析,進行深入訪談11位廟宇相關服務高涉入,探討消費者對舊式新作的接受程度與購買意願。研究結果發現器具著重於使用上的功能及感受,且有別於傳統僅是古典神聖祭祀工具,在視覺上選擇耀眼色彩、富藝術設計感並保有原始風格,做為廟宇傳統禮器的裝飾物。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展現傳統工藝在現代藝術上的創新研究設計者之參考。
    關聯: 東方設計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显示于类别:[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黃振豪0716.pdf論文6935KbAdobe PDF32检视/开启
    黃振豪授權書.pdf授權書684KbAdobe PDF378检视/开启


    在TF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