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848/2341 (36%)
造访人次 : 5045275      在线人数 : 93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TFI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163.15.40.127/ir/handle/987654321/1522


    题名: 台灣傳統皮影戲影偶角色特徵與動作
    A Research on the Roles of Characteristic and Action on Traditional Shadow Puppetry in Taiwan
    作者: 黃淑芬
    Huang, Shu-Fen
    (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贡献者: 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关键词: 皮影戲
    Shadow play
    日期: 2013-06
    上传时间: 2013-07-16 10:13:32 (UTC+8)
    出版者: 高雄市:東方設計學院
    摘要: 皮影戲亦稱為「皮猴戲」,因其臉部側面,形狀像猿猴,台灣也如此稱呼。皮影戲兩百多年前,從大陸北方經廣州,自潮州一帶傳傳入台灣後,盛行在高雄北限於二層行溪(即二仁溪),南限於下淡水溪(即高屏溪)一帶的鄉村中,擁有廣大的農民觀眾,演出時機大多於酬神活動或農忙閒暇之餘演出。由於受
    到電影、電視及多媒體科技發展的影響,而今僅剩東華皮影劇團、永興樂皮影劇團、復興閣皮影劇戲團及宏興閣皮影戲劇團,且均座落於高雄市。皮影戲演出分文戲及武戲,文戲重唱腔,武戲重工。通常廟會演出則以文戲為主,教育推廣演出則以武戲為主,藉由人物變成神仙或各種動物,再加上時下年輕人之語彙或當地之文化特色來博得觀眾掌聲。演出戲台之演變亦從牛車、高架搭棚至劇場內精緻的繡工布景,可見隨著社會潮流而轉變,亦為文化設計創意業產新增一個近議題。就傳統皮影戲影偶角色特徵與動作,其研究成果如下(一)皮影戲的演出角色類型和其他的戲劇大致相同,仍分為生、旦、淨、末、丑、神及怪來詮釋整個劇情的發展,本研究彙整台灣與大陸影偶造形特徵,可做為設計之參考。(二)皮影戲演出係為平面表演藝術,特將演師於後場的操作與幕前呈現,詳實分解記錄,讓觀眾藉由平面圖式,一窺演師將無生命的影偶,運用巧妙的手指賦予影偶的生命力之場後功夫,製作膠卷視覺表現並配合解說,做為動化設計之參考。(三)西遊記是中國的神話故事,劇中人物角色眾所皆知,因是特定角色不可任意更改,特為研究對象。探究永興樂皮影劇團及東華皮影劇團保存之不同年代的孫悟空造型尺寸的演變、用色及圖紋等轉變做詳實紀錄與分析。(四)兩劇團之現況表現分析,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聯: 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显示于类别:[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同意受權書掃描.doc授權書685KbMicrosoft Word717检视/开启
    組合 1.pdf本文12678KbAdobe PDF2519检视/开启


    在TF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